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20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paper, taking Hexi Corridor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alternating intimidation and the dynamic evolving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of West China. We argue tha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ystem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would go through four phases: rudimentary symbiotic phase, harmonious developmental phase, utmost increasing phase and spiral type rising phase. Throughout the four phases, the elements of the system would influence each other, coerce each other, and complete the spiral type rising process from low-grade symbiosis to high-grade harmony together. The study on Hexi Corridor shows tha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Hexi Corridor has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985 to 2003 accompanied with the fluctuations of eco-environment state. The response of eco-environment to urbanization has been evident, but lagged behind the urbanization course. At presen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ystem in Hexi Corridor was in its harmonious developmental phase. However, the coupling degree has increased quickly and approached 90 yet, which is signaling that the system is about to enter the utmost increasing phase,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will enter the latent perio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coupling degree can well reflect the interactive coercing and dynamic evolving situ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Hexi Corridor. From the temporal change of the coupling degre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urbanization sometimes needs to pay a certain cost for the damage of the eco-environment in its initial stages, but as the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he state of the eco-environment would be meliorated.  相似文献   
92.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综合开发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河西走廊是一条事关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经济走廊和旅游走廊,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区域“两带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建设的唯一一个实体型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好这条生态经济走廊,需要实现经济综合开发的10大战略转变。即:由“古丝绸之路走廊”转变为“新欧亚大陆桥走廊”,由开发移民走廊转变为生态移民走廊,由粮食走廊转变为肉食走廊、制种走廊和草业走廊,由单一工矿走廊转变为综合型生态工业走廊,由串珠状城镇走廊转变为生态城市走廊,由缺水走廊转变为生态节水走廊,由生态脆弱走廊转变为“生态重建走廊”,由战争要道走廊转变为战略要冲走廊,由“多病的生存经济走廊”转变为“健康的生态经济走廊”。通过上述战略转变,重振丝路雄风,把河西走廊建设成科技型、节水型、外向型、加工型和生态型的健康生态经济长廊。  相似文献   
93.
昌马灌区处于西北内陆典型的干旱区,由于自然环境差,蒸发作用强烈,平原区土壤含盐量较高。拟建的“疏勒河农业灌溉工程”实施区80.9%的开垦土地为盐渍土,其改良方式以及现状,水盐平衡的变化对环境特别是下游溶泄区的影响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文章在分析土壤盐份动态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昌马灌区水土盐动态观测资料,将土壤盐分动态分为脱盐型、灌期脱盐型、灌期积盐型、平稳型、灌期解盐型、降水积盐型等6种类型。同时发现在疏勒河流域这样的干旱环境中,难溶盐CaCO3的稳定带不在中游,而在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及花海盆地。从而为中游盆地土壤可溶盐含量计算和排盐设计找到了理论依据。对比3组典型的原位淋滤试验资料,认为当工程排盐时土壤含盐量达1%—1.5%(0-100cm平均含盐量),以后洗盐效果不明显;对于不同的淋洗方式,深排系统效果明显,浅排系统毛排间距大者较小者效果更为明显。这些结论可作为工程设计和地方政府制定排水管理的直接依据。最后利用试验中原盐剩余率与累计入田间的淋洗水量建立了相关关系式,决策者可以根据土壤原始含盐量计算出所需淋洗水量,并根据河源来水量决定改造规模,从而达到水土资源的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94.
近40 a甘肃河西地区大风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1951—2000年甘肃河西19个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近40 a大风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变化,分析了导致大风日数分布特征的自然环境背景。结果表明:大风日数高值区位于河西地区的西部及高山地,从年内分布看,3~6月较多,占全年的60%以上,其次是2月和7月;从年际变化看,河西大风日数年际变化的共同特点是:1963—1976年是大风天气的频发期,之后呈波动式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大风天气的低发期,90年代后期进入新一轮的波动增长期。大风天气受全球气候变化、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局地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大风日数多发期与反厄尔尼诺事件和干冷气候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95.
综合电法在祁连山山前缺水区寻找地下水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应用电测深、激电测深和瞬变电磁测深方法,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在被前人判定为贫水或无水区的河西走廊祁连山山前缺水区开展了综合电法勘查找水工作,分别发现了分布面积广的第四系大厚度粘土层深部和第三系泥岩深部存在高阻含水体。经20余眼水文地质勘探孔验证,单井涌水量大于2000m3/d,矿化度小于1.0g/L,布井成功率达95%以上。不但彻底解决了这一地区人饮水源的问题,而且为今后类似地区的找水工作积累了经验,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6.
硒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中国西部牲畜毒草中毒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对“硒中毒”的描述,但至今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为了澄清这一历史科学问题,笔者对河西走廊草原牧区正在流行的牲畜中毒地方病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了该区草原生态环境植物、土壤中硒的含量。结果表明:①棘豆植物是马可波罗记载的引起牲畜中毒的毒草;②棘豆植物根部土壤与世界平均土壤硒含量相近;③棘豆属毒草硒含量远低于能导致一般动物中毒的3 mg/kg植物硒风险值。由此推断,引起《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中国西部肃州牲畜毒草中毒并非硒中毒,中毒的原因是棘豆植物中的生物碱成分苦马豆素(Swainsonine)。  相似文献   
97.
贺西地区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汇处,多期构造活动造就了本区复杂的构造和成盆历史。该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处于早古生代洋盆体制与中生代陆内盆地发育期的转换时期,对该时期盆地的性质及其成因争议颇多。本文通过贺西地区晚泥盆世和早中石炭世同沉积正断层及其相关地质现象的论述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期盆地的性质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期盆地既非碰撞裂谷,也非前陆盆地,而是造山后伸展型上叠盆地,同时认为该伸展盆地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具有一定的区域地质意义。该区石炭系烃源岩条件良好,东部地区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98.
联合利用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获得了该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给出了按5km间隔的中、上地壳速度切面和地壳速度结构与莫霍界面等深线图.综合大地热流实测结果和深部岩石物性等,建立了下地壳部分熔融的韧性模型.给出了计算地震波速度和电阻率的方法与公式,进行了部分熔融状态下深部电性与地震波速度的联合数值模拟和联合解释,其结果与实测的基本一致.分析了各构造单元之间下地壳电阻率、速度与热流的关系,对下地壳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99.
联合利用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获得了该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给出了按5km间隔的中、上地壳速度切面和地壳速度结构与莫霍界面等深线图.综合大地热流实测结果和深部岩石物性等,建立了下地壳部分熔融的韧性模型.给出了计算地震波速度和电阻率的方法与公式,进行了部分熔融状态下深部电性与地震波速度的联合数值模拟和联合解释,其结果与实测的基本一致.分析了各构造单元之间下地壳电阻率、速度与热流的关系,对下地壳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00.
在河西走廊榆木山前开展了旨在用于活动构造测年工作的土壤发育年代学新方法的研究。通过在不同时代河流阶地上开挖土壤探槽,系统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对各级河流阶地形成年代的^14C和热释光年龄测定,详细研究了该区与断层新活动有关的土壤发育的主要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其随时间(年代)的演变规律,初步建立起了土壤CaCO3含量和CaCO3累积指数数值与发育年代之间的定量计算关系式,经回检和对比分析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